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11日,总队宣举中心党支部精心组织了一次圆满成功的读书交流活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好篇、谱好曲,同时为全年党建工作亮了一个“开门红”。
此次读书交流活动的主题为“共读一本好书、同品人生真谛”。十余名同志围绕前期统一配发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重、不同感悟、不同思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全场气氛诚挚而热烈。
*关键词:平凡生动、意义深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连日来,我一直被一本书震撼着、感动着、鼓舞着,那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此,对诗人艾青的这句名言有了更为触动灵魂的共鸣。”梁祖国同志率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向大家推荐了一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撰写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支部书记沈晋南同志则通过此书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坚守了精神追求,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字里行间汲取了真营养、培育了新活力。”
支部委员汪雪风同志从中悟出“厚积的人生才能薄发”,她被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深深地吸引,认为“这是一本用故事串联起来的人生教科书,也是一本用事实证明的成才励志书,更是一本入脑入心、令人铭记的启示录。”
“能够坦诚面对自己曾经的真实,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支部委员李红莲同志还将此书列入女儿的寒假必读书单。
“述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40多年前,珍贵的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但绝没有褪色。‘唠家常’的方式回忆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细节,还原了一位大国‘掌舵人’的成长经历。”郝然同志对此深有感触。而以往对知青历史知之甚少的钱倩同志则认为,“文字朴实自然,尤其是穿插选用的76幅图片,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与其他人的合影17幅、知青生产生活场景21幅、实物和文献图片30幅、其他知青图片8幅,让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
*关键词: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
张志彪同志提出,“看书是为了思索。要学什么才是最终目的。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政策就是缘自当年的经历,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与沉淀。”
“从无河的‘梁家河’到有海的‘中南海’,信仰的红船一直在前行,因为四十多年的风雨过后,从当初的‘三个最’到现在的‘三个最’之间早已储备了人生的密码和真谛。”通过栩栩如生的情景再现,李菲同志深受教育。
樊海明同志认为此书“诠释了青春的真正意义,怀着虔诚的心,时刻怀想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岁月,遇到困难挫折时,让我有了无形的勇气。”
张寅同志感叹道,“经历是一笔财富,要正确对待低估坎坷,因为这是磨练意志的最好机会。”
作为一名八零后,胡斌同志再次被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大人格魅力所折服,“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变得亲切近人。他曾经的所思所想,对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形成有着深刻的借鉴作用。”
宣举中心有三名普通干部,他们也和党员同志一起积极参与了读书交流活动。王芳同志时时会“联想到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习主席的七年艰难岁月,磨练了他的坚强意志,也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感叹感动,给我启迪启发,促我入脑入心。”李唯一同志则从点滴小事看到了习主席灵魂深处体现出的大智大慧和大勇大谋。马秀秀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作为切入点,认为“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才能成就大事。”
*关键词:肩负使命 砥砺奋进
读一本好书,无疑交了一位默默无言的良师益友。同志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读书交流活动,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觉悟得以提高。
梁祖国同志强调,“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用新作为开创未来,为首都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总队的全面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支部书记沈晋南同志则要求大家,“时刻牢记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吕楠同志提炼出三个“必须不动摇”,即: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必须坚定群众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学思见悟不动摇。
最后,沈晋南同志进行总结。他说,此次交流活动举办得很成功。大家通过讲认识、谈体会、摆问题、查不足,深刻认识到岗位建功的必要性,深刻认识到真抓实干才能攻坚克难。他提出要求,务必将学习成果与学习十九大精神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总队开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心中飘扬”的征文活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