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连日来,我一直被一本书震撼着、感动着、鼓舞着,那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此,对诗人艾青的这句名言有了更为触动灵魂的共鸣。
这是一本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这其中有和他一块下乡的知青、有当地的农民、有与他一块工作过的各界人士,他们用真挚的感情、真实的历史细节,全方位、多视角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最贫困的陕北农村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读后让人深思、令人震撼、催人奋进。
咱们可以想象:一个只有15岁刚刚初中毕业的青年,突然远离亲人从首都北京来到贫瘠落后的陕北黄土高原梁家河,面对身体上、情感上和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种种艰难困苦被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当地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因为有了这个“初心”,青年习近平刻苦读书,努力工作,先后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曾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光阴荏苒,40多年过去了,珍贵的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但绝没有褪色。在村民们、知青们激动的讲述中,倾听着他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倾听着他发奋读书、扎实工作的故事,倾听着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故事,就像夏天里的一股清泉,甘甜清澈,使自己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唯有初心不改,方能脚步不停。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他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中央军委主席,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陕北高原7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那段岁月,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确实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用新作为开创未来,为首都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总队的全面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市文化执法总队 梁祖国)